2025-07-01 09:34:11 作者: 来源:南平市残联 责任编辑:原芷晴
|
近年来,南平市残联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关于残疾人事业发展的决策部署,聚焦残疾人教育就业衔接难题,创新打造“支持性就业”服务模式,通过“三联三门”机制构建全链条支持体系,助力残障群体实现从校园到社会的平稳过渡。这一模式不仅为智力、精神和重度肢体残疾人等就业困难群体提供了精准帮扶,更通过多元协同机制,推动政府、机构、企业、家庭形成合力,为残疾人融入社会开辟了新路径。 支持性就业新模式助力残障群体融入社会 近日,南平市残联组织建阳启明特殊教育学校师生及家长代表赴浦城县国德助残服务中心开展实地参访活动,全面展示南平市创新打造的“支持性就业”服务模式。此次活动通过沉浸式体验,让残障学生及家属直观了解从特殊教育到社会就业的完整衔接路径,生动呈现了南平市以“三联三门”机制为核心构建的全链条就业支持体系。 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参访团依次参观了工疗工坊、技能培训区、生活康复区等功能空间。工疗工坊内,学生们驻足观看残障伙伴们专注制作手工艺品的场景,从编织、陶艺到电子元件组装,多样化的就业项目展现了残疾人职业发展的可能性;康复训练区配备先进的辅助器具和个性化训练方案,记录着学员们日常康复的点点滴滴;整洁明亮的就餐环境和温馨舒适的居住空间,则彰显了机构“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这些真实场景正是南平市“支持性就业”模式的立体呈现——该模式创新性地通过“联家庭、联机构、联企业”的协同机制,构建“走出家门、进入机构门、迈向企业门”的渐进式发展路径,专门为智力、精神和重度肢体残疾人等就业困难群体打通融入社会的“最后一公里”。 教育就业无缝衔接 构建全周期支持体系 此次参访活动为特殊教育学生及家庭提供了难得的职业启蒙教育。通过亲眼目睹残障人士的工作状态、亲身感受支持性就业环境,学生家长们对孩子未来的职业发展有了更为清晰的认知和规划。“以前总担心孩子毕业后无处可去,现在看到了这么完善的过渡机制和专业支持,心里踏实多了。”一位学生家长在交流会上感慨道。这种“校—社—企”的无缝衔接,正是南平市推动残疾人教育就业一体化的创新实践。 南平市残联相关负责人介绍,支持性就业模式采用“政策主动找人、专业入户评估、机构入园体验、科学申请核定”的四步工作法,有效解决了传统残疾人就业中的匹配难题。该模式形成了“基础托养—技能培训—辅助性就业—支持性就业—社会融合”的阶梯式发展路径,根据残障人士的不同能力水平提供个性化支持。自2022年在邵武市率先试点成功以来,该模式已在浦城县等地区推广实施,累计帮助92名残障人士实现稳定就业。 多元协同共创残疾人就业新生态 南平市的创新实践表明,残疾人就业需要构建政府主导、机构支撑、企业参与、家庭配合的多元协同机制。国德助残服务中心主任魏玉龙表示:“我们不仅为残障人士提供就业前的能力评估和技能培训,还与企业共同开发适配岗位,并在入职后提供持续跟踪辅导,真正实现'培训一人、就业一人、稳定一人'的目标。”与此同时,南平市还通过税收优惠、岗位补贴等政策激励企业吸纳更多残疾人就业,如邵武天泉化工有限公司2024年安置23人,获得政府超比例安置残疾人奖励12.67万元。 下阶段,南平市将继续深化“三联三门”机制,扩大支持性就业覆盖面,推动特殊教育学校与就业服务机构课程衔接,探索“订单式”培养模式,并借助电商直播等新业态拓展残疾人就业渠道,努力构建更加完善的残疾人教育就业一体化服务体系。通过这些务实举措,南平市正让更多残障人士通过自身劳动实现人生价值,平等参与社会发展,共享经济社会进步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