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手”之劳 温暖无声的世界

2023-10-09 16:54:15  作者:   来源:闽南日报   责任编辑:原芷晴

6c1b0b5652158a40524ea9814e29040.png

在说与听都无法有效沟通交流时,如何叩开彼此的心门,成为朋友?双手竖起大拇指,拳心相碰两次,这是很多特教老师在与听障儿童交流时常用的手势之一。这个手势在手语里是“朋友”的意思,就像两个人在叩开彼此的心门,为对方送上鼓励。

对听障儿童而言,世界为他们关上了“声音”这扇窗,但特教老师努力用爱和温暖,为他们敲碎了“静音键”,帮助他们早日回归主流社会。今年的9月23日是第六届国际手语日,记者走近特教教师这个群体,倾听他们的心声。

陈瓦娜:以手化形 连接无声世界

c22b3c4faf6f84fdc322e45280e6720.png

图为陈瓦娜正在给孩子们上舞蹈课

在阳光学校敞亮的教室里,正播放着一段教学视频。学生们跟随视频,不断变换着手部动作。偌大的教室里,只有手肘摩擦发出的窸窸窣窣声。陈瓦娜站在讲台旁,不时做出口型,示范准确的手语动作。

今年45岁的陈瓦娜毕业于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校,毕业后,她一直就职于漳州市阳光学校,是特殊教育系统里的一名手语教师。从事手语教学25年来,陈瓦娜始终致力于为听障人士“发声”,2018年她被评为高级教师。2001年,陈瓦娜被聘为漳州电视台第一位一周要闻手语主播。

16岁懵懂的年纪,陈瓦娜机缘巧合、误打误撞选择了特殊学校的手语翻译专业,主攻音乐舞蹈。20岁那年,毕业后的她被分配到阳光学校(原名:漳州市聋哑学校),开始了和听障孩子们朝夕相处的时光。“他们虽然听不到,也说不了,但内心丰富且单纯。他们跟我们健全人一样,热爱生活,渴望学习。”在相处中,陈瓦娜渐渐被他们纯真的笑容和执着的信念所感染。她暗暗给自己定下目标:一定要努力为他们做一些事,陪伴帮助他们成就精彩的人生。

“我还清晰记得,2001年,那是我参加工作的第三年,学校安排我带领12名听障学生远赴合肥,参加一场全国大型汇演。”陈瓦娜回忆,那时候她还只是一个23岁的年轻姑娘,坐着绿皮火车,经过两天一夜的长途跋涉,途中还要和同事一起照顾12名听障孩子,一路艰辛。在比赛前的排练中,陈瓦娜发现,其中一个转身动作,孩子们都集体面向舞台后方,她无法第一时间绕到后场为他们比划,这极有可能致使大家动作不一,跟不上节奏,从而导致整个舞蹈演砸了。就在她焦头烂额的时候,恰好随行的领导会手语,及时给予她帮助,顺利化解难题。最终,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陈瓦娜带着孩子们,取得了她职业生涯的第一个全国奖项:全国残疾人艺术汇演二等奖。

“这些孩子其实很不容易,他们出生在无声的世界里,要克服多少困难,才能融入社会,才能正常生活,这是我们难以想象的。”陈瓦娜说,每次在排舞的过程中,总有一些孩子会因为各种原因一度想过放弃,但是在她耐心悉心地安抚和鼓励下,他们很快重振信心,继续高强度地投入到训练中,直到比赛的最后一刻。

“当我看着他们整齐划一地把动作做好,如此完美且高水准地完成整支舞蹈时,那一刻,我忍不住喜极而泣。”在陈瓦娜的指导带领下,阳光学校的孩子们陆续参加全国、省市大小各类比赛演出,至今获奖无数。孩子们也在一次次的表演中,增强自信心,树立新目标,变得更加阳光开朗。

在和陈瓦娜的交流中,她谈得最多的不是自己,而是对听障教育的希冀。“跟听障孩子相处的25年,我时常被他们感动着。我把手语翻译行业理解为春天的事业。在春天的事业里,也许一切并不是那么的完美和完善,它需要参与其中的每个人的共同努力。”陈瓦娜希望,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听障人士的世界能够越来越丰富,“听到”更多美妙的声音,收获更多美好的愿景。

李珊:用手“说话”点亮“无声”的梦想

26d50ec56ab914ff6e231bf8f1c1419.png

图为李珊用手语与学生沟通

9月10日,是全中国每一位教师的节日。每年到教师节这天,李珊总会早早从睡梦中醒来,认真地回复微信聊天列表里学生们发来的祝福,在她看来,这是对学生们的一种尊重,也是对其懂得感恩的一种肯定。

“相比普校‘桃李满天’的成就,我更希望能够帮助这些特殊孩子突破自己的障碍,能够坚强自信,融入社会,有尊严地生活。”今年41岁的李珊是漳州市阳光学校的一名特教老师,从事特殊教育已有17年。

“为什么选择成为一名特教教师?”经常有人这么问李珊。她总是笑着说:“手语是一种美丽的语言,我要用它叩开‘无声世界’的大门。”

“手语就是听障人士的‘耳朵’和‘嘴巴’,在无声的世界里,它是听障人士和有声世界沟通的桥梁。”之所以报考特殊教育专业,是受了“发小”的影响。“手语是一门特殊语言,不仅有趣,掌握后也能有一技傍身。”高考填报志愿时,李珊从就读特殊专业的好友刘莉莉那里了解到手语的魅力,虽然对手语的表达一知半解,却为之着迷。带着似懂非懂的兴趣爱好,李珊最终填报了泉州师范学院特殊教育专业。

“上帝为他们关上了一扇窗户,但并没有阻断他们感知世界的大门。通过手语,我可以拉近与听障人士的距离,倾听他们心中的小欢喜、小悲伤、小盼望。”在大学期间,李珊通过老师的授课,以及见习期间与这群特殊孩子的交流和沟通,她慢慢地喜欢上了这群特殊的孩子,沟通也从最初的懵懂,到他们能够为其打开心扉。“只有学好学通手语,才能更好地跟他们进行沟通交流,这也更加坚定了我想成为一名特教教师的决心。”李珊说。

在阳光学校里,手语是每一位老师必备的技能。由于孩子的特殊性,班级里往往只有十来个学生,然而它的教学难度并不比教授四五十个正常孩子来得轻松,有时教会一个孩子,一个简单的手语需要重复不下三四十遍。哪怕是谢谢、再见、劳动、早上好等简单的手语,17年的执教生涯中,每一个动作李珊也做了不下上万次。

“相较正常人,听障学生对周围的一切十分敏感,但他们同样渴望接触这个世界。”在李珊的印象里,阳光学校的孩子们十分乖巧懂事,也更加懂得感恩,互帮互助行为在校园里早已蔚然成风。提及班级里的孩子,李珊时不时会将笑容挂在脸上,这份快乐来自教书育人的成就感,也来自学生们天真无邪的笑颜。

李珊坦言,陪伴着孩子们一同成长,便是她生活中快乐的源泉。能够看着身边的“无声天使”从学习独立生活,到逐步融入社会,以健全的人格去看待这个世界,是她最欣慰的事情。

林婧:无声胜有声 举手总关情

18b36497ce87515f268e98729e1dd79.png

图为林婧向学生们讲述不同职业

“社会上有很多职业,大家以后最想从事什么职业呢?”在高三年的教室中,语文老师林婧正用手语流畅地向同学们讲述“敬业与乐业”课题。18名学生跟随老师的节奏不断变换手部动作,偌大的教室里,除了林婧与手语相伴的口语讲解,几乎只剩下手掌摩擦和翻动课本时发出的窸窸窣窣声,无言的课堂,沉默而有力量。

亲和、热情是林婧给人的第一印象。出生于1990年的她,刚走出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的校门,就来到了阳光学校,接手了一批一年级的小朋友。虽然是科班出身,但面对一群初次接受教育的特殊学生,初入教坛的她还是感到了无措。由于孩子们没有学过手语,要想教课,得先教会他们“说话”,为了让孩子们明白自己在表达什么意思,林婧常常“手舞足蹈”,用夸张的动作去诠释每一个词、句。“那时候,我感觉自己就像个演员。”林婧回忆道。

好在,在特教的环境下,孩子的手语进步得很快。另一问题接踵而来,学校里教的是通用手语,但孩子们之间有自己交流用的自然手语,而且打得非常快,快到看不清。为了更好地掌握自然手语,消除与孩子们的沟通障碍,林婧不耻下问,向学生们请教。此外,为了适应通用手语,一套4本的《国家通用手语》不知被林婧翻了多少遍,一遍一遍地比划校正,直到烂熟于心。

与普校不同,在一贯制的体系下,林婧一带班就是12年。如今,这批孩子们已经步入高三。12年的携手相伴,在林婧眼中,她和孩子们之间的关系早已超越了师生,情似家人。

四年级时,有一个孩子半夜发烧,哭着闹着要林婧带他去医院。接到电话后,害怕走夜路的林婧强压着忐忑的心,从北环城路一路骑车赶到学校,带孩子去看急诊;孩子们进入发育期,林婧为孩子们科普生理知识,购买卫生用品;孩子们想买生活用品和零食,林婧就每周统计,大包小包地帮孩子们采买物资,连电动车后视镜上都要挂上两个袋子。在腾飞路改造通车前,林婧依然骑着自行车,沿着凤高路一路上坡下坡,为孩子们当“采购员”,一折腾就是大半天……细数点滴,不知不觉间,林婧已经陪着孩子们从懵懂到成年,走过了成长的每一步。孩子们也见证着林婧从初出茅庐到独当一面的成长蜕变,依赖、喜欢着这位和蔼可亲的“大姐姐”老师。

“这是一场双向奔赴,我的每一分付出,他们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用贴心和温暖回馈着我。”林婧告诉记者,每年孩子们都会为她庆祝生日。今年,几个孩子在课间突然冲进办公室,将林婧往教室拉。一进教室,林婧就看到一块“女神生日快乐”的大牌子,黑板上画着板报,屏幕中播放着PPT,孩子们飞撒着碎纸片,“唱”着生日歌。那一刻,林婧的泪水再也忍不住:“孩子们爱我,我也爱他们。”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是林婧最常勉励孩子们的一句话。在林婧看来,特殊孩子们只不过是一朵晚开的花,他们求知上进的劲头和普校的学生并无分别。林婧的想法很单纯:“只要他们能圆了大学梦,找到未来的人生方向,以健康、积极的心态融入社会、幸福生活,这就是我最大的欣慰。”